覆盖超星/学习通/尔雅等10+学习平台 | 历年真题+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免费下载 实时更新 精准检索
广告示例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九八五题库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随机漂浮广告
超星学习通中国法制史作业答案

作业论文指导

扫码关注
作业论文指导,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超星学习通中国法制史作业答案

中国法制史

学校: 无

问题 1: 1. 孔颖达疏《尚书·舜典》称:“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定十年《左传》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中国为华夏也”,关于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 A. “中国”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指以华夏古文明为源头和主干发展出的中华文明

  • B. “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最初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 C. “中国”是一个族群概念,指以华夏族裔为核心的血缘群体

  • D. “中国”与“蛮夷”是相对的概念,二者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敌对关系

答案: “中国”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指以华夏古文明为源头和主干发展出的中华文明

问题 2: 2. 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早期文物“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什么意思?

选项:

  • A. 宅在中国不动弹,安安心心统治万方

  • B. 把家安在中国。这里的“中国”指“中央之国”,在这里指以成周洛邑为核心的豫西河洛盆地及其所辐射的周边区域。

  • C. 把家安在中国,这里的中国指“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统御四方。

  • D. 把家安在中国,这里的中国指“华夏”,意思是天子要把家安在华夏族聚居的地区,华夏民族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答案: 把家安在中国。这里的“中国”指“中央之国”,在这里指以成周洛邑为核心的豫西河洛盆地及其所辐射的周边区域。

问题 3: 3. 对“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选项:

  • A. 中国讲道德修养,蛮夷畏刑法惩罚,二者治理之道不同。戎狄不会谋害华夏,蛮夷不会扰乱中华。

  • B. 治理中国重在以德惠民,治理蛮夷重在以刑杀威吓。四方的蛮夷不可以威胁华夏文明,文明必须征服野蛮。

  • C. 中国人个性柔弱,喜欢道德感化;蛮夷人个性刚强,喜欢用刑杀伐。戎狄不会谋害华夏,蛮夷不会扰乱中华。

  • D. 应该用道德怀柔中国人,用刑罚威慑蛮夷人。四方的蛮夷不可以威胁华夏文明,文明必须征服野蛮。

答案: 治理中国重在以德惠民,治理蛮夷重在以刑杀威吓。四方的蛮夷不可以威胁华夏文明,文明必须征服野蛮。

问题 4: 4. 对中国早期文献中出现的“法”和“法制”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选项:

  • A.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法”大多为狭义理解,专指刑法。

  • B.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法”大多为广义理解,指所有统治国家、规范社会的法则。

  • C.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法制”主要指以礼与法共同建构的统治秩序,以惩罚性、威慑性的国家权力为后盾,属于强制规范。

  • D.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法制”是与“仁义”“恩德”相对的概念,二者不能并行。

答案: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法”大多为狭义理解,专指刑法。

问题 5: 5. 下列关于法的历史观,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 A.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法在历史发展中有随时代而变的内容,也有万古不易的原则。所以法律的内容有的可以随时代变革而更动,有的则应始终坚持不动摇。

  • B. 法律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随时变动。因此评价古代法制要客观,认识现代法制要理性,不能将现代法制认为是自古已有、理所当然且将万世传承而不易的法则。

  • C. 现代法制是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所以应该用现代法制的体系去理解和建构古代的法律秩序和规范类别。

  • D. 古代法制中积攒了数千年人类法制建设的智慧,所以应该用古代的法律成果与法制传统为唯一标准来评判当今法制的高下得失。

答案: 法律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随时变动。因此评价古代法制要客观,认识现代法制要理性,不能将现代法制认为是自古已有、理所当然且将万世传承而不易的法则。

问题 6: 1. 甲骨文中有“其又刖百人,其有死?”,这里的“刖”指:

选项:

  • A. 砍掉手的刑罚

  • B. 砍掉腿的刑罚

  • C. 砍掉脚的刑罚

  • D. 砍掉头的刑罚

答案: 砍掉脚的刑罚

问题 7: 2. 从《五帝本纪》的相关记载可知,传说时代的中国上古圣王们特别重视历法的制定,关于此点,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选项:

  • A. 因为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和中心,所以上古圣王们都特别重视历法的制定

  • B. 虽然历法很受重视,但历法毕竟不是法律,只是作为自上而下的社会风俗推行,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其施行的后盾

  • C. 历法关系到王朝所建立的正朔,素来被视为中国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象征之一

  • D. 历法的制定、编纂和推行,一方面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科学探索活动,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权威统御人民的社会活动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8: 3. 《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黄收純衣,彤車乗白馬,能明馴徳,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下列选项,对这段文献解读有误的是:

选项:

  • A. 帝尧的治国之道,按照“修齐治平”、由内及外的顺序逐步推行

  • B. 作为后世统治者的模范,帝尧的形象充分说明中国人向往由全仁全智光洁无暇的圣贤来治理国家

  • C.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说明帝尧时代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野

  • D. 帝尧之治是典型的人治,作为与法治相对立的治国之道,人治强调圣贤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否定建立和推行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9: 4. 从《五帝本纪》记载的尧舜禅让故事中称: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兠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懐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毁族,不可。”嶽曰:“异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載,功用不成。
从这段记载看,下列选项理解错误的是:

选项:

  • A. 帝尧选拔继承人的原则是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即便是自己的嗣子,因为不足担当大任,也不能举用

  • B. 帝尧和四岳共同组成的贵族会议决定了帝位传承问题,在会议上,由各贵族官员推荐继位者人选,与会人员平等协商、共同议定,这是上古时代中国曾存在贵族民主制体现

  • C. 帝尧拥有对其他贵族的建议的最终否决权,其个人权威高于其他贵族,颇类一个家族中独断专行的家长

  • D. 顽固凶暴且不从谏言,能说会道而不走正道,自高自负又不能团结族人,这样的人都不适宜做执掌天下权威的天子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0: 5. 《五帝本纪》记载的尧舜禅让故事中称: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徳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逺隠匿者。”衆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姦。”堯曰:“吾其試哉。”
对上述文献记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项:

  • A. 禅让范围没有超出“贵戚及疏远隐匿者”,说明选拔对象仍以当时的氏族宗亲贵族为主

  • B. 虞舜在父亲顽固、母亲愚蠢、弟弟傲慢的原生家庭中,仍能以孝道和睦家庭,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还不至受其原生家庭的伤害,这说明虞舜是一个有德行、有贤能、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 C. 虞舜的品质告诉我们,即便在一个恶劣黑暗的环境中,也要点燃自己,释放光明,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 D. 四岳拒绝尧命其继位的提议,说“鄙德忝帝位”,这里的“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我们那鄙薄的德行,还不足以坐在帝位上”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1: 6. 据《五帝本纪》记载,帝尧为了考察虞舜是否有接位的资质,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考验:
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徳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徧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逺方賔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徳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对上述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选项:

  • A. 帝尧首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是为了考察虞舜是否有治家的能力,因为只有善于治家者才善于治国,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制传统中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特点

  • B. 帝尧提拔举用自己的女婿虞舜在中央各官任职,是为了考察他的治国为政能力,同时这也是裙带关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古代任官用人时举贤不避亲的传统

  • C. 虞舜遍入百官,百官能从,在各个部门工作都很有成绩,说明虞舜是一个难得的贤才,值得将天下江山托付给他

  • D. 帝尧让虞舜深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主要是为了考验他的野外生存能力,因为只有生存能力强悍的人才能服众治民,受到天下万民的拥护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2: 7. 舜有三德:“仁”“孝”“贤”,对此三德,理解有误的是:

选项:

  • A. “仁”指仁爱之心,指统治者要对人民怀有关爱之心。统治者对人民施以仁政关爱,人民就会爱戴和拥护统治者

  • B. “孝”指孝亲之道。舜于此道有瑕疵,其不告而娶,有违孝道。在中国古代的治国传统中,统治者必须在道德上毫无瑕疵,否则就是不合格的统治者,难以为人信服。舜不能全行孝道,故在治国中不免仍用刑典

  • C. “贤”指优秀的工作能力。舜在各方面工作能力和成绩突出,显示出他是个有能力的高超统治者

  • D. “仁孝贤”三德主要强调帝舜在治国领域的贡献,虽然由于家国同构的原因,这种贡献大多是从治家中延伸而来,但若从现代法学角度审视,则此三德主要讲的仍然是统治者在公共领域的治理能力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3: 8. 《尚书·吕刑》记载: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下列选项,对此段文献所述制度理解有误的是:

选项:

  • A. 肉刑可能起源自中原之外的“苗民”部族,特征是毁坏身体且不可恢复。除了这里提到的劓、刵、椓、黥外,鞭、扑等伤害人体的刑罚也属于肉刑

  • B. 中原文明吸纳了来自苗民部族的肉刑制度,使其成为自己社会中普遍适用的常用刑罚。一般的,肉刑适用于罪大恶极者,在可矜可宥和犯罪者身份高贵的情形下,一般不适用肉刑,而多改以赎金、流放等刑罚替代之

  • C. 椓刑就是后世所说的宫刑,为破坏人体生殖器官的酷刑。“椓”字的字形,即为以木制刑械锤击破坏生殖器的形象

  • D. 黥刑就是后世所说的墨刑,为在人体上(一般是面部)刺文涂墨,令其终身不息的刑罚。黥刑兼有肉刑和耻辱刑的特点。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4: 9. 《尚书·甘誓》中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选项:

  • A. “命”指夏王在战前和作战中发布的法令和命令,其性质为军法,一旦触犯,将受到严厉惩罚。

  • B. “祖”指夏王的祖宗神主(牌位),古代行军打仗时都携带祖宗神主,以示作战行动不敢自专,并求得祖宗的庇佑。

  • C. “社”指土地神。在中国古代,社神是与上天同等重要的神祗,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受社神的支配。所以在行军和大祭祀时,都要对社神予以隆重的祭祀。

  • D. “孥戮”指收孥连坐全家都受刑戮的意思,这反映出军法的严厉性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5: 10. 在商代,辅弼商王的重臣发布的命令和文告称为:

选项:

  • A. 诰

  • B. 训

  • C. 命

  • D. 令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6: 1. 周人的先祖公亶父说:“有民立君,將以利之”,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选项:

  • A. 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

  • B. 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君主的利益,供奉君主及其家人

  • C. 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避免君主伤害自己的利益,限制君权

  • D. 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贡献自己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7: 2. 关于周代统治者所说的“明德慎罚”,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选项:

  • A. “明德”强调统治者要对其治下民众以德惠为主,刑罚为辅,多花心思为人民谋福利、做好事

  • B. “慎罚”强调统治者在适用刑罚时应特别慎重,按照罪疑从赦、刑政从宽的原则施行刑典

  • C. “明德慎罚”表明周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光大人民的道德修养,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把道德作为首选社会规范,法律作为次要社会规范

  • D. “明德”的“明”是“发扬光大”之意,“慎罚”的“慎”是“慎重适用”之意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8: 3. 《礼记·明堂位》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是:

选项:

  • A. 所谓“定亲疏”,指礼可以用来区分人伦关系中的亲疏等阶

  • B. 所谓“决嫌疑”,指礼可以用来决断暧昧不清的权利义务归属

  • C. 所谓“别同异”,指礼可以用来判断民间的结婚和离异是否符合正义

  • D. 所谓“明是非”,指礼可以用该判断纠纷中各方的是非曲直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19: 4. 《诗·小雅·伐木序》中说“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对这句话解读有误的是:

选项:

  • A. “亲亲以睦”指亲亲之道的关窍在于不断强化宗亲兄弟间的团结和睦,唯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统治核心

  • B. “友贤不弃”指在选任官吏时,既要本着亲亲之道优先择选宗亲,也要重视从宗亲之外的人众中提拔贤能人才

  • C. “不遗故旧”指新君继位后,不应遗弃先君留下的车服姬妾,而应继续收用,以孝慰先君之灵

  • D. “民德归厚”指如在位的君主能做到“亲亲以睦,友闲不弃,不遗故旧”,那么他就能为世表率,施惠于众,有德于民,从而得到臣民的拥护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0: 5. 《左传》记载周初封建各国时的盛景称: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於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於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於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对这段文献理解有误的是:

选项:

  • A. 天子封邦建国的对象,大多是自己的宗亲兄弟

  • B. 天子在封邦建国时,不仅封赐给受封对象以田土,还封赐给他奴仆、人口、官司以及统治该国的权力(以车服、弓矢、礼器等为象征)

  • C. 天子在封邦建国时,不仅要求受封者接受田土人众和治国权柄,还要求他必须谨遵王命,时时尽到对王室的藩屏职责

  • D.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些说法,提醒我们当时各国的国内立法用法和治国为政大多基于本国实际情况创制施行,与周礼和王命关系不大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1: 6. 《尚书·吕刑》中提及当时常见的司法腐败形式时说:“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是:

选项:

  • A. “官”为“尝同官位”,指在司法审判中因官官相护导致的错误裁判

  • B. “反”为“诈反囚辞”,指在司法审判中因诱供逼供导致的错误裁判

  • C. “内”为“内亲用事”,指在司法审判中因亲戚关说导致的错误裁判

  • D. “货”为“行货枉法”,指在司法审判中因重用私人导致的错误裁判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2: 7. 按照周代丧服五服制度,不属于大功丧的是:

选项:

  • A. 堂兄弟之丧

  • B. 未婚堂姊妹之丧

  • C. 已婚姊妹丧

  • D. 母舅丧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3: 8. 在周代丧服制度中,有所谓“五世袒免,殺同姓也”之说,这里的“杀”的意思是:

选项:

  • A. 杀害

  • B. 消灭

  • C. 减等

  • D. 弑杀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4: 9. 下列关于周代司法诉讼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吕刑》说“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这里的“五过”指在适用赎罚仍存疑窦时,从宽赦宥嫌犯

  • B. “五听”是周代诉讼中总结的审理技巧,分别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里的“听”是“审理”“观察”“审察”之意,其要旨是观察两造在陈述案情时的表情五官反应,如有烦乱不安之态,则必有理屈伪饰之情

  • C. “三刺”是周代形成的诉讼程序,指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司法机关分别咨询群臣、群吏和国人的意见,以之作为量刑的参考

  • D. “肺石”和“路鼓”制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制度,专门用以处理民间冤假错案。民间有冤情者,可经肺石和路鼓程序,自地方到中央逐级反映,直至呈送天子案头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5: 10. 周代诉讼中缴纳的诉讼费“钧金”是多少斤铜?

选项:

  • A. 10

  • B. 20

  • C. 30

  • D. 40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6: 1. 下列选项,在春秋时期的各国交往秩序中没有与会权的是:

选项:

  • A. 侯伯

  • B. 列国

  • C. 属国

  • D. 附庸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7: 2.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各国田制变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春秋时期各国的田制变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公有制基础上的井田制,建立了土地私有的小农经济田制

  • B. 春秋时期的田制变革主要集中在增加单位面积的赋税上,各国的田赋税收大多比之前翻了好几番,这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 C. 春秋时期田制变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扩充军队数量

  • D. 郑国和鲁国当时都进行了按田亩收税的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楚国的“书土田”都是按照土地产出的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赋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8: 3. 下列关于《法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

  • B.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 C. 《囚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捕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

  • D. 《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29: 4.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商鞅第一次变法规定了什伍连坐告奸之法,规定以军事编组民户,令其互相检视,若有奸邪,则应互相检举揭发,隐匿不报者,与犯者同罪

  • B. 商鞅第一次变法规定了分户令,规定民有二丁男以上者,必须分户,否则就要加倍其所负担的军赋,

  • C. 商鞅第一次变法规定了奖励耕战的法令,规定耕织产量高的奴隶可以获取自由民身份,只有军功才能换取爵位

  • D. 商鞅第一次变法规定了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和小农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建立了全新的税赋制度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0: 5. 下列选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流放刑的是:

选项:

  • A. 迁

  • B. 徙

  • C. 隶臣妾

  • D. 窜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1: 1. 下列关于秦代诉讼法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秦代的诉讼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其中公室告是允许到官府提起诉讼的案件,非公室告指家庭内部的人身财产纠纷,如子盗父母、父母擅杀或刑髡子及奴妾等,利益受损者皆不可到官府告发,即便告发,官府也不予受理

  • B. 官府受理案件后,会派员到现场勘查,制作“爰书”。所谓“爰”是“交换”“变换”的意思,指将现场勘验的情况变成图文,记录在案

  • C. 爰书制作完成后,勘验官吏还会命令基层官吏封守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和财物、证物,其中扣押涉案人员称为“封”,扣押涉案财物、证物称为“守”

  • D. 进入审问阶段后,秦代的诉讼流程与周代基本一致,待形成判决后,主审官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如犯人不服上诉,称为“乞鞫”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2: 2. 下列关于秦代廷尉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廷尉是九卿之一

  • B. 廷尉掌刑狱,是中央审判机关,负责审判地方报送中央和皇帝交办的重大疑难案件

  • C. 廷尉是秦代中央政府中唯一的专业司法机关

  • D. 廷尉行使职权受皇权的制约,并不能独立依律断案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3: 3. 下列关于秦代郡县官府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为郡县的首长,总览全局,执行皇帝的律令和中央的政策

  • B. 满万户之县,县的长官称为县长,不满万户,称为县令

  • C. 秦代的郡县都有驻军,称为郡县兵,负责维持地方治安、镇压地方叛乱、守卫地方关津要邑,其长官称为郡尉和县尉

  • D. 在郡一级政府,还有从中央派出的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纠劾其不法行为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4: 4. 下列关于汉代财产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代的买卖契约,称为“券”。其中用于交易大型商品如奴婢、马牛的,用短券;交易小型商品如珠玉、武器的,用长券

  • B. 汉代立买卖契约时,一般要请中间人作证,称为“旁人”、“知券约”

  • C. 汉代买卖契约订立时,可以设立担保人,称为“任者”

  • D. 汉代的金融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为了限制高利贷,汉代法律规定,放贷取息,利息率“毋得过什一”,违者要受到法律处罚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5: 5. 关于秦代的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式是秦代官府有关办事程序和公文的格式及其相关要求的法律文件

  • B.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封诊式》,是关于现场勘验、法医检验和诉讼程序方面的文书程式规范

  • C. 《封诊式》中也收录了一些典型案例,以说明相关规范应如何判断和执行

  • D. 式和律令一样,都是直接出自皇权的法律规范,未经皇帝批准,不得更改式的内容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6: 6. 下列各项,不属于秦代死刑执行方式的是:

选项:

  • A. 具五刑

  • B. 定杀

  • C. 绞

  • D. 凌迟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7: 7. 秦代的最高司法权属于:

选项:

  • A. 皇帝

  • B. 廷尉

  • C. 丞相

  • D. 御史大夫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8: 8. 下列关于汉代司法诉讼体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承秦制,汉代的中央司法机关及其分工为:廷尉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力,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系统构成帝国的监察机构

  • B. 丞相、太尉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吏依法各有分职,依汉代制度,不得干预刑狱案件审判

  • C. 汉成帝时,置内朝尚书四人,分四曹办事,后又增置“三公曹”,主断狱辞讼之事。

  • D. 西汉时期的御史台更加成熟化,由于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不再署理兰台事务,御史台的长官就由原来的副官御史中丞担任。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39: 9. 下列各项,不属于秦代死刑执行方式的是:

选项:

  • A. 戮

  • B. 磔

  • C. 腰斩

  • D. 罄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0: 10. 下列关于汉代“法律章句”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法律章句是汉代经学家、律学家对汉代律令的注释

  • B. 由于经学学派众多,各家解释轻重不同,对法律的正确理解适用带来了相当大的混乱

  • C. 法律章句的繁荣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东汉时期对律令内容的重新编纂,使得在立法上令律条与儒家思想完全契合

  • D. 东汉末年,由皇帝下诏,命令法司在适用法律时只准用郑玄所作的注释,不得杂用余家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1: 11. 下列关于汉代笞刑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代笞刑是文景时期刑罚改革中用以替代肉刑的刑罚

  • B. 汉代的笞刑在文景刑制改革中是一直趋于轻缓的

  • C. 汉代的笞刑在文景刑制改革后,导致了“死刑太重,生刑太轻”的局面

  • D. 汉代的笞刑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为汉代的减死之刑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2: 12. 下列关于秦代治粟内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治粟内史掌谷货,即粮食生产、田赋粮稅和商品税、人口税等税入

  • B. 治粟内史所掌的财税一律收归国库,不入皇家内库

  • C. 治粟内史是九卿之一

  • D.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计,是秦代唯一的中央财政机关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3: 13. 下列关于汉代继承法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代的继承,从内容上看,既包括身份继承,也包括财产继承。

  • B. 汉代的身份继承主要是宗法继承和爵位继承,继续坚持周代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 C. 汉代的财产继承包括土地、房屋、动产、封邑和债务的继承,基本上奉行“诸子均分制”

  • D. 汉代已经出现了遗嘱继承,称为“先令”,订立“先令”,必须由“乡部啬夫”见证并监督,并上报官府备案。汉代的遗嘱继承效力高于法定继承,可以改变法定继承的顺序、份额和继承范围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4: 14. 关于汉代的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科是汉代新出现的法律渊源

  • B. 科是当法司断案时发现法无明文规定之情形时,法官比附律典中最接近的条文,拟出判决意见,经上报皇帝批准后,予以使用的特别法律规范

  • C. 科与律令一样,都是来自皇权的立法成果

  • D. 科的规定更为细致具体,因此其效力高于律令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5: 15. 关于秦代的程与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程与课,是秦帝国法律中规定劳动者生产额度以及生产考核、督责的法律文件

  • B. 程与课的规定,显示出秦代官府对社会经济生产的严密控制和有效督责,其功能与现代法律中的经济法规高度类似,但在立法宗旨上则显然是完全为了服务专制集权国家体制的

  • C. 程与课的细密规定,说明秦代官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已经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从目前的程与课的内容看,秦代统治者对事关国计和军事后勤相关的经济生产领域控制非常严密,这反映了秦代在治理模式上的军国主义特征

  • D. 从目前所见的程与课内容看,秦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社会经济生产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6: 16. 下列关于汉代诉讼法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代法律规定,如犯罪被捕者为青壮年男子且无官爵的,应佩戴刑具,称为“系”

  • B. 汉代法律规定,如犯罪被捕者为官僚贵族的,享有不佩刑具的特权,称为“免系”

  • C. 在汉代司法传统中,经常由皇帝、刺史、太尉对在押囚犯是否存在冤情进行询问核实,称为“录囚”

  • D. 在汉代司法诉讼中,“春秋决狱”是一大历史特色,法官经常援引儒家经义对法条进行释读,以求法律与儒家主张相契合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7: 17. 下列关于秦代徒刑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秦代的徒刑是否存在刑期,目前的研究仍存争议

  • B. 秦代的徒刑大多与肉刑结合使用

  • C. 城旦舂是秦代徒刑中较重的一等,男犯为城旦,服修筑城池的苦役,女犯为舂,服为国家舂米的苦役

  • D. 候是秦代徒刑的一种,负责替官府监视民众不法,在犯罪地服役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问题 48: 18. 下列关于汉代身份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A. 汉代身份法基本继承秦代而来,属于汉承秦制的一部分

  • B. 汉代的爵制是身份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共分二十等,最高称彻侯(武帝朝后改称通侯),最低称公士。依汉律,有爵者皆为士以上的社会阶层,享有种种法律规定的特权

  • C. 汉代法律中依然奉行秦代的重农抑商原则,采取种种措施歧视、限制商人的权利

  • D. 汉代已经基本废除了贱民制度,秦律规定的后夫、赘婿、侏儒等,在汉代都能享受与其他臣民一致的法律权利

答案: 请关注公众号【博学搜题】查看答案



收藏
文章说明
©版权声明
本站提供的一切试卷均来自网上;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评论留言

昵称

试卷网
试卷网
本站专注整合全网学习平台试卷资源,涵盖超星、学习通、尔雅、学起Plus、安徽继续教育、云上河开等平台的海量试题与答案,提供免费下载及在线查询服务。包含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章节练习等类型,覆盖大学、职业考试、继续教育等多领域,同步更新各平台最新试卷,助力高效备考与学习
  • 文章38534
  • 评论0
  • 微语1
最新评论